“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时传祥精神仍在默默传承,并被年轻一代环卫人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用青春和汗水守护城市的美(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14))
图①:温莹莹正在清扫地面尘土和垃圾。 |
一说起北京胡同,很多人都会想到青瓦灰砖、连绵的大树、京片子,还有遛鸟、下象棋、骑单车的市井生活。但其实,安乐的生活离不开一个群体——掏粪工。
胡同生活空间狭小,居民家中没有独立卫生间,需使用公共卫生间。大量粪污从公厕流到粪井,如果不及时清掏,粪井就会污水外溢,影响居民日常生活。
“咱要一人嫌脏,就会千人受脏;咱一人嫌臭,就会百家闻臭。俺脏脏一人,俺怕脏就得脏一街。”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名叫时传祥的掏粪工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无冬历夏,时传祥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北京胡同里,弯腰埋头掏粪扫污。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变得家喻户晓。
时光荏苒,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接过时传祥手里的接力棒,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整个北京城。“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代代相传,不仅是掏粪工,从事其他工种的环卫青年人也将此视为自己的精神标杆和职业追求,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车轮、粪管代替了脚步、粪勺,不变的是坚守和付出
早上7点半,32岁的王淼走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泰桥下的一个简易工作站,换上橘红色的工作服,戴好防护口罩,钻进作业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从工作站出发,作业车沿着永定门东街、天坛路、崇文门外大街一路向北,然后拐进了东利市营胡同。
胡同狭窄,缓缓前进的作业车几乎快要和两侧墙壁蹭上了,但在王淼看来,这种路况还算比较好的了,“有时需要一边挪居民停放的自行车,一边前进”。几分钟后,王淼终于来到了这一天的第一个作业地点——东利市营胡同的粪井口。
2007年,王淼从部队复员到北京市东城区环卫十所时传祥青年班,成了一名抽粪工人。一转眼13年过去了,王淼追随着当年时传祥的脚步,穿梭在东城区的各条胡同间,从一名见习清粪工成长为时传祥青年班的副组长。
停稳抽粪车,王淼开始忙活了。只见他先在井边竖起一个安全警示牌,再用半米长的铁钩撬开井盖。顿时,一股刺鼻的恶臭味扑面而来,即便戴着口罩,阵阵臭味也让人感到恶心眩晕。“每次打开井盖都需要先放气儿,刚开始工作时很不适应,经常被熏得吃不下饭。”王淼说。放完气,王淼麻利地将十几斤重的抽粪管插进粪井,“可以了,抽!”一声高喊,作业车里的司机师傅启动了抽粪泵。
时传祥的年代,掏粪是个纯体力活。时传祥每天手拿粪勺走街串巷,背在肩上的粪桶一般有10多公斤重,装满了就是50多公斤,肩膀早被磨出了一块巴掌大、又黑又硬的老茧。现在,掏粪工具已经机械化了,车轮代替了脚步、粪管代替了粪勺,但王淼还是经受着同龄人体会不到的脏、臭、累。
跟着抽粪机的节奏,王淼一脚踩在粪管上,一手拽住管子上的绳子,扭动腰身、摆动手臂,不断调整着管口的朝向。如果遇到塑料瓶、菜叶子等堵住粪管口,王淼便蹲下来,伸手把杂物一点点地掏出来。“疫情期间,我们还会对粪井周边1平方米范围、粪井内、抽粪管口、抽粪车车轮进行整体消杀,降低新冠病毒通过粪口传播的风险。”王淼说。
抽满一车粪污,王淼随车前往马家楼污水处理中心进行泄粪清理,签工作任务单。再上路时已是中午饭点,王淼在街边买了一个煎饼,匆匆吃完,开始了新一轮的作业。
冬夏两季是王淼最辛苦的日子。冬天,一夜低温将地上的井盖冻了个结实,王淼需要先拿铁锤砸冰才能开始作业,右手虎口受伤是常有的事;夏天,户外工作出汗多,又和粪井打交道,王淼自己都能闻到身上散发的酸臭味。
“如果胡同里的居民能生活得开心、舒适,我累一点、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王淼的话与前辈时传祥说的如出一辙。
王淼所在的环卫十所是时传祥生前所在单位。1984年,环卫十所成立时传祥青年班,现在这个班组一共8个人,平均年龄30岁,大多是在北京城土生土长的小伙子。录用考试时,他们都要回答一道题:“作为年轻人,你如何理解时传祥精神?”
“吃苦耐劳、不计较分内分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时传祥精神的本质,无论环卫设备如何发展,时传祥精神的内涵不会变。”王淼说,“我们既然是接过时传祥肩头重担的人,就要有着和时传祥一样的坚守和热情,不怕脏、不怕累,将清洁的环境带给胡同,带给市民。”
80后小伙子徐良是目前最后一个进班组的,他说:“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是一件挺自豪的事情,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万家干净和老百姓的尊重又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在王淼、徐良等年轻人的常年努力下,时传祥青年班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北京市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还创造性总结出“八点工作法”——粪车进街(胡同)慢一点、搬挪车辆轻一点、遇到衣物小心点、粪井抽运及时点、管子控得干净点、遇到居民热情点、听到怪话冷静点、荣誉面前谦虚点,赋予了时传祥精神新的内涵。
作业区域就是自己的家,哪怕多弯一次腰,也要护它洁净
1975年5月,年仅60岁的时传祥去世。弥留之际,时传祥对自己的孩子们说:“各行各业都需要接班人,不要怕苦怕累,你们接好我的班是我唯一的愿望。”在父亲的感召下,时传祥的4个子女全部进入环卫战线工作,传承和弘扬父亲身上的劳模精神。
如今,“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成为整个环卫行业的标尺,除了时传祥青年班组里的清粪工,还有很多环卫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身体力行,默默传承。33岁的清扫保洁工温莹莹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大学毕业后,温莹莹进入北京环卫集团,成了一名基层环卫工人;2016年,温莹莹开始负责天安门广场的地面清洁工作。起初,温莹莹觉得在常年一尘不染的天安门广场工作,应该挺轻松,但刚上岗没几天,温莹莹就意识到,一尘不染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
在天安门广场,垃圾落地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路面尘土残存量不超过5克/平方米,为了达到工作要求,环卫工人们既要用脑用心,也要眼疾手快。“在我的作业区域内,哪个位置游人多,哪个果皮箱满得最快,哪个地方容易堆积垃圾,我都‘门儿清’,一旦看见地面垃圾就快速捡拾。”
和老环卫相比,温莹莹这一代环卫工人是幸运的,电动清洁车、智能水车、人工快速捡拾三轮车等设备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改善了灰尘满天飞的作业环境。但每到节假日,天安门广场游人如织,温莹莹和同事们不得不放弃清扫车辆,靠双腿走遍每一个角落。“每逢节假日都是最忙的时候,游客过节、环卫过关。”温莹莹说。
2019年,温莹莹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负责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现场的环卫工作。“环卫工作是一种保障性工作,干起来不难,但想干好也不容易,需要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为了规划出快捷、高效的垃圾清运路线,温莹莹和同事们多次推演流程,反复修改清扫保洁方案,那段时间,温莹莹经常一天要走4万多步,最长的一次40个小时没有合眼,瘦了整整20斤。
对于环卫工人来说,在工作中不小心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儿。有一次扫雪铲冰作业,温莹莹弯着腰铺设苫布,突然一不小心滑了一跤,等她爬起来,满嘴的血沫,一颗门牙硬生生被磕成了两半。原本第二天女儿生日约好了一起照全家福,也因此落空了。“有时候真觉得自己的工作挺苦挺累的,但看见身边的老同事都在坚守岗位,想到干净美丽的北京城,我就想尽全力把工作干好。”温莹莹说。
作为家中的第三代环卫人,温莹莹从小听着时传祥的故事长大。“小时候还不能准确理解时传祥身上的劳模精神,只觉得一个掏粪工人能赢得大家的称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自己也要向时传祥学习,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女孩。”温莹莹回忆道。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长,温莹莹对劳模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要把作业区域当作自己的家一样装在心里,尽全力让它的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哪怕多弯一次腰,多出一身汗。”温莹莹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作业工具如何变化,时传祥精神里日复一日坚守和默默付出的本色不会变。”
除了脏还有危险,处置医疗垃圾确保万家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疗垃圾处置需求激增、压力加大。不同于普通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若处置不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可能危害周边居民健康。北京环卫集团固废物流公司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抗疫突击队”,24小时负责清运佑安医院、复兴医院、北京急救中心等50余家重点医疗机构的垃圾。35岁的王广是突击队的一员。
“搬运涉疫医疗垃圾其实就是和病毒面对面交锋,除了脏、累,更多的是危险。我们要给时传祥的劳模精神赋予新的内涵,那就是‘宁肯一人挺身而出、直面危险,也要确保万家安全’。”王广说。
按照排班时间表,傍晚7点是王广到岗的时间,然而下午3点左右,王广就匆匆出门,赶往单位。“有很多准备工作需要做,比如检查车辆。载满涉疫医疗垃圾的车如果途中抛锚,被迫停在马路上,那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王广说。
开完交班调度会,王广和搭班同事驾驶医疗垃圾清运专用厢式冷藏车从固废物流公司停车楼驶出,前往第一家定点医院。由于要近距离接触涉疫医疗垃圾,王广做好了全套防护和消杀工作才开始搬运装有涉疫医疗垃圾的纸箱。
箱子不沉,夜晚气温也低,但王广和同事搬完十几个长1.1米、宽0.8米、高0.7米的一次性密闭纸箱后出了一身大汗。“搬运这些纸箱必须格外小心,轻拿轻放、蹑手蹑脚一点更好。万一划破箱子,里面的涉疫废物漏出来,会造成什么影响,咱真是不敢想象。”王广说:“身上的汗,多半是紧张出来的。”
装满一车后,王广沿着指定路线开往垃圾焚烧场。一路上,王广的车速始终低于70公里每小时,主动避让各类社会车辆。凌晨5点,王广结束了一夜的工作,准备回家。
“时传祥是我们共同的精神榜样,我很崇拜他身上不计较苦累,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的精神。” 王广说,如果一个人面对脏累和危险,能为更多人换来洁净和平安,那么他愿意,也渴望成为这样的人。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