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 专家共议“防盲治盲”:加快体系建设 重视眼底疾病治疗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孙博洋)近日,由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0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在京举行。这也是自2016年起,该系列圆桌论坛连续举办的第五届。
在22日举行的主题为“加快推进国家防盲治盲体系建设”的圆桌论坛上,专家学者就眼盲产生的因素、青少年近视的防治、慢性病导致眼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搭建眼健康信息系统 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学组组长毕宏生在发言时表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
对此,毕宏生认为,应构建构建省、市、县体系构建立体化、家-校-社联动网格化管理,持续提升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水平。建立并推广全生命周期眼健康信息系统,加强儿童青少年眼部的健康检查,配合建立视觉健康档案、视力健康早期干预和眼病及时治疗等工作,实现不漏诊、不误诊。
“另外,可通过开发筛查、预警、预防、控制系统,提前介入、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防控,形成三级防控模式。”毕宏生说,“未来希望将这种网格化管理全国推行,建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眼健康档案卡,保存完整的档案资料,为大数据分析及近视发生发展的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呵护好孩子眼睛健康。”
慢病发展会导致眼盲 应关注规范化检查“关口前移”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徐州市眼病防治所所长李甦雁在发言时表示,眼底疾病,又被称为“眼癌”,包括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等部位的病变。患者往往视力受损乃至致盲,失去正常的社会功能,生存质量甚至要劣于很多癌症患者,并造成极大的社会负担。
李甦雁表示,在中国,有数以亿计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这些慢性疾病的病变都会在眼部有所体现。如果在早期对高风险患者群体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干预,那么他们的治盲风险可得到显著控制。
李甦雁强调,加强早诊早治的关键是倡导推动眼底疾病高危患者规范化检查的“关口前移”,实现眼底疾病的早发现,为高危患者争取到早治疗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保护视力,大幅降低不可逆性致盲的发生。
加强网络培养及交流 快速提高基层眼科医生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学组组长史伟云发言时表示,“‘十三五’以来,我国一直大力推进防盲致盲工作,眼部疾病的可治性提高。”
他表示,与此同时,仍有问题存在。眼科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基层误诊误治情况较多,新药开发与创新药物较少,国外先进的眼科器械无法通过较为捷径的审批途径进入国内等。
我国眼科疾病治疗手段相对匮乏,无法完全支撑庞大的患者人群,如何改善此类局面?史伟云表示,首先,大力发展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眼药、器械,包括检查器械、手术器械等,引进国外先进的新药和医疗器械,培养眼科人才;其次,通过目前的网络培养和交流,快速提高基层眼科大夫水平。
大部分致盲疾病可早发现、早控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在发言时表示,在所有致盲眼病中,80%的病症可以早发现、早控制,而且只靠一张眼底照片就能发现。
王宁利表示,用现代技术解决致盲眼病的问题,目前有两条出路:一个是加快网络教育与培训,提高基层眼科医生水平;二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眼病筛查,这是技术发展。
王宁利介绍,我国目前致盲人数数量大,在全球属高发国家。目前,可致盲的眼部疾病种类分为可逆和不可逆两类。排在可治疗疾病的第一位是老年性的白内障,只要经过手术就可以完全重见光明。但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很多眼底疾病,是不能治的。
在王宁利看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新技术,促进了眼科的大踏步发展,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并且,国家在绿色通道、简化审批、包括豁免一些临床实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一些急缺的新技术、器械和药品的引入也迈出了很大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