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垄断与“双循环”格格不入治理“二选一”要有紧迫感
屡屡引起纷争的电商平台“二选一”问题,近日再次引发舆论关注:社交电商爱库存发布声明称,某电商平台要求商家不得与爱库存合作,强令商家下架在爱库存上的所有商品和活动,否则将对商家进行惩戒,直至下线商家在该平台上的所有商品和活动。某电商平台回应称,上述指控不属实。
电商平台A公开提出指控,称在A平台上进行售卖活动的一些商家反映,被电商平台B强令进行“二选一”,如果要继续在B平台进行售卖活动,就必须停止在A平台进行的售卖活动。被指控的电商平台B随即回应,表示A平台的指控没有根据。这是电商平台之间就涉嫌“二选一”问题打口水战的惯常故事,这次爱库存指责某平台搞“二选一”,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情节。
类似故事近年来一再上演,有的甚至登上热搜,但热闹一阵后往往就不了了之,主要原因在于,查处“二选一”存在较大的取证难。一些平台与商家签订形式上合规的合同,其中相关条款具有较大的回旋空间,一些对商家构成强力约束的限定,处在正常约定和“二选一”条款之间的模糊地带。同时,商家相较平台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般不便或不敢就平台涉嫌“二选一”进行举报举证,于是“二选一”纷争大多变成为平台互掐、商家缺席的口水战,对于有效治理“二选一”没有多大作用。
在这样的口水战中,互掐的平台一般也有强势弱势之分,或者有传统电商与新型电商之别,如果A平台指责B平台搞“二选一”,一般来说A平台可能是受害者(商家被B平台强令停止在A平台进行售卖活动)。然而必须看到,商家被强令停止在某一家或几家平台上的售卖活动,他们是最大、最直接的受害者;众多商家遭受“二选一”潜规则侵害,将直接体现为就业受影响、实体经济受冲击,其结果比平台之间的纷争要严重得多。
相信不少人都对去年一家大型社交电商披露的“‘二选一’害惨商家”案例记忆犹新:去年10月以来,该平台上有超过1000家知名品牌旗舰店受“二选一”波及,受影响的中小型品牌数以万计,一个商家在另一家平台的生意占5成,在该平台的生意占3成,因被另一家平台强令“二选一”,商家面临着是裁员500人还是裁员200人的抉择……想想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想想那些被迫裁员的商家和被裁的员工,不知强令商家“二选一”的电商平台于心何忍?
进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死灰复燃的当下,依法遏制电商平台和其他经济领域的“二选一”行为,对于加快形成统一的消费市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双循环”内在地需要扩大开放和促进竞争,电商平台和其他经济领域的“二选一”行为,实质上就是少数企业企图在割裂、封闭的市场条件下牟取垄断利益,与扩大开放、促进竞争是格格不入的。
据介绍,近年来电商平台“二选一”纷争频发,但截至目前,还没有一起执法部门对此进行反垄断行政执法查处的案例。专家呼吁,依法治理“二选一”问题应有紧迫感,继续“模糊”下去只会造成更大危害。监管执法部门既要实行审慎监管,也要依法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电商平台要依法严格自律,商家更应积极主动举报举证,为加强“二选一”综合治理履行应尽之责。
上一篇:巨头争抢本地生活
下一篇:二十国集团农业和水利部长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