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数据,看中国经济如何更好迈向高质量
新华社记者高敬、戴小河
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政府工作报告呈现的2021年成绩单中,这些数据让人眼前一亮。同时,报告的一系列新部署,也让人从中读出中国经济更重创新、更加绿色,更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
让创新动力更足
此时,全国人大代表、航天员王亚平正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出差”。她和同事翟志刚、叶光富已经在中国空间站驻留将近5个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委员为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点赞”,仅去年一年我国就进行了50多次发射,很多技术取得新突破。
依靠创新,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之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一系列举措发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勾勒出创新驱动发展的路线图。
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衡量“创新力”的重要指标。从2012年到2021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从1.02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占GDP比重从1.97%增长至2.44%。
翻开预算报告,今年我国继续严控中央部门支出,但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不纳入压减范围。从全国看,今年科学技术支出增长7.2%。
当前优质技术人才的短缺,成为一些企业发展的“痛点”之一。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王娟玲代表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
她说,要逐步构建起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梯度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未来,中国制造“骨骼”将更加强健,产业创新能力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创新驱动发展将动力更足。
让发展成色更绿
环境美不美,生态好不好,关系人民福祉和永续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部署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方面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革命,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等。
预算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00亿元、增加25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37亿元、增加20亿元;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安排170亿元、增幅达42.9%;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完善清洁能源支持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202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9.1%,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人们享受到更多蓝天白云的好天气。
能源在变“绿”。北京冬奥会上,3大赛区26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提升至25.5%。
绿色消费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50万辆,同比增长1.6倍。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行业产能规模,同时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未来,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加快形成,我们生活的家园将更绿更美。
让市场活力更强
1.5亿户市场主体,是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面对下行压力,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为企业减负纾困、更大激发市场活力的信号。
——减税与退税并举,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进一步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收费,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等。
“新政策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度更高,将释放多重政策红利。”浙江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代表说。
移动支付广泛普及,网络购物、在线学习、远程办公等成为工作生活新方式。去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已经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约四分之一。数字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催生了生机勃勃的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如何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政府工作报告专门部署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
未来,牢牢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引擎,为老百姓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
上一篇:去年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超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