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制时空 电脑端

记者观察:针线里的新生活——沂蒙老区吴家楼子村走笔

 秋分一过,沂蒙山区天气转凉,山东沂水县吴家楼子村,村民商纪英和两三个老姊妹围坐在暖阳中,手里的活计不停。

  78岁的商纪英手里正拿着一条长长的粗布条,准备结盘扣。只见她将一根粗布条先绕到食指上,又将剩下的一端绕到大拇指……一双爬满皱纹的手上下翻飞,不到一分钟就结好一个盘扣,手法娴熟,连老花镜也不用戴。

  “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在山东临沂市沂蒙老区,与商纪英年龄相仿的妇女,大多都有一身裁衣缝衣的好本领,如今却成了老区人致富的好技能。

  商纪英从小穿着小棉袄、看着母亲纺线织布,后来自己拿着针线为孩子做小棉袄,再后来孩子的孩子都长大了,做裁缝活的大件工具成了炉灶里的柴火,针线笸箩也愈发空荡。

  没了针线活,商纪英心里空落落的。在农村,像她这样的留守老人往往因为年纪大、劳动能力弱,不得不赋闲在家、无所事事。

  “可不能这样下去!”吴家楼子村支部书记吴照京说。2013年,吴照京在临沂偶然发现,市场中有一个手工制作老式小棉袄的商户颇受欢迎:“样式差不多,瞧着手艺也不出挑,我觉得咱村老妈妈们能干得更好!”

山东沂水县吴家楼子村“沂蒙小棉袄裁缝队”裁剪指导孙洪芸正在协助缝制。(受访者供图)

  一支拥有十几名花甲妇女的“沂蒙小棉袄裁缝队”在吴家楼子村组建起来了。商纪英是第一批加入的女工之一。第一年就拿到了近1万元的收入,商纪英又惊又喜:“手里宽裕,过年给孩子们的压岁钱都多了。”

  除了商纪英,缝制沂蒙小棉袄还给更多人带来了改变和收入。吴照京告诉记者,沂蒙小棉袄项目为空巢老人及留守妇女提供了60余个岗位。

  不仅如此,在沂水县委宣传部和沂水县文旅局的帮助下,沂蒙小棉袄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主要制作技要、历史工艺文化价值等逐渐清晰,先后成功申请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依托手工缝制的传统优势,布置了非遗民俗展厅。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缝衣裳。”在八百里沂蒙的红色热土上,这份鱼水深情正被细密地缝入沂蒙小棉袄中,并跟着它一起温暖更多人。

  为了推介亲手缝制的非遗小棉袄,商纪英等沂蒙山的老妈妈们第一次走出沂水县、走出临沂市,到济南、青岛等地参加展会,并与各类非遗传承人一起活动、交流。

  “没想到,这些老手艺能有这么多人稀罕,咱得把裁缝活做得更好!”回到家,她们赶紧“升级”缝制技术,增加了汉服斗篷、布老虎、手工床品等多种产品。

  今年,为了激发手造新活力,镌刻着红色基因的沂蒙小棉袄还与山东科技大学合作创建了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数字化技术助力沂蒙小棉袄非遗乡村老手艺传承》,努力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并先后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提名名单和临沂市重点手造企业。

  “现在,我们一年能手工制作2万余件沂蒙小棉袄,年销售额200多万元;希望五年内,年销售额能达到1000万元,我也能把老妈妈新生活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吴照京说。

Copyright © 1999-2020 http://www.gmfzs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