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民法制时空|公民法制时空网 > 产品质量 >
产品质量
国家药监局提醒手动“刷酸”有风险
发布时间:2021-08-13

 夜晚11点,小朱爬上宿舍床铺,放下厚厚的床帘,开始神圣的夜间护肤。“早C晚A,周末刷酸”,这是时下最热门的护肤三部曲。

  “我觉得我的肤质是比较适合刷酸的,控制好用量,闭口痘痘都少了很多。”但并非每个刷酸尝试者都像小朱这么幸运。“烂脸”“起皮”等吐槽在社交软件上层出不穷。

  8月11日,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发布文章,提示公众科学认识刷酸美容。文章表示,“刷酸治疗”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其所使用的“酸”并不是化妆品。

  蜜糖还是砒霜

  在美妆爱好者萌萌看来,“刷酸”几乎是今年最热门的护肤关键词。北京商报记者打开小红书搜索,“刷酸”词条下共有22万+篇笔记,1900+件商品。

  在大量“刷酸全攻略”“保姆级刷酸教程”背后,网友对“刷酸”的评价大相径庭。

  国家药监局官网上发布的文章解释,所谓的“刷酸”其实是一种化学换肤术,又称化学剥脱术,是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导致皮肤可控的损伤后促进新的皮肤再生。

  而化学制剂的种类、浓度、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都可影响换肤的深度。依据化学换肤的作用深度不同,可以分为浅层换肤、中层换肤、深层换肤。换肤作用的深度越深,效果也越明显,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也更大。

  某款进口水杨酸棉片被视作“刷酸”入门级产品,价格在70元一盒左右。在它的淘宝海外旗舰店中,这款产品的月销量超过10万。其宣传页显示,该产品具有改善痘肌、调节油脂、二次清洁、收敛毛孔的作用。

  客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该产品一共有两款,0.5%水杨酸成分的“适合所有肤质,也适合敏感肌”;2%水杨酸成分的适合中度痘肌。初次使用需先在耳后擦拭测试有无过敏反应。开始先擦拭,1-2周后可局部湿敷,使用后需立刻补水。

  “刷酸出现爆痘、闭口的情况都是正常的现象,坚持使用周期一般在2-3周左右,皮肤会慢慢好转,不用担心。”客服表示。

  小杨在网络上被安利了“刷酸”妙处后,也购入了一盒水杨酸棉片。“但实际上我没有坚持用几次,抹了之后会出痘痘,就不太敢继续用。后来想想这么复杂的注意事项,应该也说明了刷酸还是比较有风险的。”小杨坦言。

  也有不少“刷酸”拥趸认可其效果。“我个人皮肤容易出油,我觉得挺管用的,没有‘像剥了鸡蛋’这么夸张,但是感觉出油有变少。”

  刷酸的“酸”不是化妆品

  由于每个人肤质不同,“刷酸”的效果因人而异。但过量刷酸会对皮肤屏障造成明显影响。

  “之前网上刷酸风很大,我就跟风刷,结果后来不小心刷狠了,皮肤屏障有点受损。最近皮肤屏障修复又火了,我刚好又跟着开始修复皮肤屏障,感觉自己隐隐参透了财富密码。”萌萌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医疗从业者阳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理论上酸浓度越低对皮肤的刺激越小,但还是得以肤质分。像水杨酸的刺激性是比较强的,化妆品中要求水杨酸的含量不得超过3%。另外一种常见的果酸刺激性相对较小。

  “而刷酸治疗跟日常刷酸肯定是有区别的,一些医院皮肤科用的是30%的水杨酸,美容院可能只有6%。但是这种浓度的都需要专业人士来操作。”阳阳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浏览发现,不少医美机构都有“果酸焕肤”项目,价格在500-1000元左右。一家医美机构客服告诉记者,使用过程中会有轻微刺痛,“但属于刺激性反应,不属于过敏反应”。

  国家药监局官网上发布的文章解释称,“刷酸治疗”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其所使用的“酸”并不是化妆品。

  目前,“刷酸治疗”中使用的“酸”种类很多,有些“酸”是不能用于化妆品的,例如:维A酸、三氯醋酸等。为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刷酸”时“酸”的浓度一般相对较高。以医疗机构皮肤科常见的“刷酸祛痘”为例:治疗时果酸常用的浓度为20%、35%、50%和70%,水杨酸常用的浓度为20%-30%。

  较高浓度的酸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坏作用。随着“酸”浓度的增加、停留时间的延长,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随之上升。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性红斑、肿胀、刺痛、灼热等不适,术后可能出现结痂、色素沉着等。另外少见的有灼伤、糜烂、渗出、色素异常、反应性痤疮、粟丘疹、毛细血管扩张、接触性荨麻疹、瘢痕等。

  在医疗机构进行“刷酸”治疗时,专业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浓度和方案,并可科学观察和判断治疗中皮肤的反应进程,在必要时给予干预或适时终止,以尽量减少或减轻皮肤的不良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化妆品中对加酸有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化妆品是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不具有医疗作用。”文章表示,部分化妆品能够实现一定的清洁、去角质等功效,但与“刷酸治疗”有着本质区别。化妆品禁止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避免使用“换肤”等不当宣称,防止误导消费者。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对化妆品进行了风险分级,从而进行分类管理和监管。《条例》也对化妆品功效宣传严格把控。如特效、速白、清除、更新肌肤等词均被列为违禁词。

首页 | 本网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