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种了10多亩地的河南省邓州市刘集镇石营村农民石占科麦收一个月瘦了18斤。如今,58岁的石占科站在地头,望着麦田里“铁牛”滚滚,他托管的500余亩麦田数天内就收割、播种完毕。
“犁地、播种、施肥、收割等农活都要人干。”时至今日,谈起年轻时干农活的辛苦,石占科仍有倒不尽的苦水。1982年,石占科咬咬牙,借钱买了全村第一台手扶拖拉机,迈出了农业机械化的一小步。从此,拖拉机、脱粒机、收割机、播种机、无人机……农业机械不断更新换代,“夏收麦田不见人,机轮滚滚农事新”成为石营村的麦收新图景。
5月26日,在河南省邓州市小杨营镇安众村,农机手操作大型高速折叠灭茬耙将麦茬粉碎(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人力收割小麦,一个壮劳力一天顶多收1亩小麦,现在普通收割机一天能收百亩小麦。”从业34年的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符说,“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产量、效益却大大提升。”
如今,石占科已是村里农机服务合作社的理事长,凭借200余位农事经验丰富的合作社成员和100多台(套)农机,他正为十里八乡的农户提供农田托管服务,还从事跨省区收割、播种作业。
石占科的农机合作社还只是松散型的农业服务组织,更多为散户服务。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硬件”加强,加上农民承包地“三权”分置等制度变革,农村土地集中流转速度加快,为农业龙头企业服务的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开始涌现。
炎炎烈日下,邓州市小杨营镇安众村正上演一场农机“会战”。金灿灿的麦田里,大型收割机“一马当先”收割小麦,打捆机紧随其后回收麦秸,撒肥、旋耕机械交替作业,最后,播种机适时“登台亮相”,撒下秋季丰收的希望。
5月26日,在河南省邓州市小杨营镇安众村,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数百亩连片麦田里,除了驾驶农机的农机手,几乎望不到人影。麦收现场提供农机服务的河南首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兴新介绍,多台机械配套作业,8小时可完成约400亩麦地的收割、播种作业。该公司160余台(套)农机每年能为20万亩耕地提供整地、播种、施肥、打药、收割、运输等一体化、精细化全程服务。
安众村麦收现场是邓州220万亩小麦基本实现机收全覆盖的缩影。今年,河南累计组织投入农机410万台(套)以上、联合收割机18万台以上,为保障小麦高机收率打下坚实基础。中原大地上,“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忙景象渐渐淡出视野。田间地头的农事正发生巨变,其中,效率提升只是农业生产的变化之一,更大的变化是农业生产模式的变革。
近年来,农民承包地“三权”分置盘活了土地经营模式,农业种植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目前,仅邓州已有超过4000个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00余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土地集中流转面积达110万亩。
对于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农人”而言,“精耕细作”不再是掌握基本农事规律后苦卖力气,而是将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赚取收益,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正发生历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