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民法制时空|公民法制时空网 > 群众投诉 >
群众投诉
人民网评:敢对消费券下手,“羊毛党”选错了对象
发布时间:2020-05-16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地采取发放消费券补贴方式促进消费回暖、提振经济。然而伴随着抢券热潮,一些“羊毛党”利用监管、技术漏洞,将消费券套现、交易,获取利益,引发广泛关注。

媒体调查发现,近日,一些微信群出现如此对话:“领到消费券的朋友,欢迎互助套现,我有店家收款码!”“有人帮忙给消费券套现吗?八折出!”而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也出现大量转手消费券的信息。除此之外,还有的消费者和商家联手制造虚假交易记录套取现金;有的利用系统漏洞,通过虚拟IP地址和虚拟定位绕开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组团抢卷。面对这些恶意薅羊毛的行为,必须及时给予打击。

初步统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190多亿元的消费券。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通过让利于民,让消费者得到实打实的实惠,为有需求的消费者雪中送炭,同时对冲疫情影响、释放消费潜力。与直接发放现金补贴相比,消费券具有见效快、杠杆高、易监测等优势,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这种促销方式的效果是明显的。不仅实现了聚集人气、增强信心、提振消费的目标,更推动了消费的数字化进程。

当高达上百亿的消费券并没有完全发放给真正需要的市民,变成了“羊毛党”牟利的工具时,不仅破坏市场秩序,还会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给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一方面虚假交易套现,产生不了真正的消费需求,也就起不到以消费拉动经济回暖的作用,政策初衷就会落空。另一方面政府发放消费券的资金,也是来自于全体纳税人,在疫情冲击导致经济下滑、民生困难增多的情况下,“羊毛党”通过侵占消费券攫取暴利,无异于落井下石。

有法律专家指出,“羊毛党”虚假交易套取消费券可能构成诈骗罪,商家如果专门通过帮市民套现来获利,且数额较大的,同样可能涉嫌诈骗犯罪。长期以来,互联网经济中存在的薅羊毛行为本就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但由于金额较小、恶意程度较低,平台往往不予深究。然而“羊毛党”这次对消费券下手,显然选错了对象。据报道,绍兴两名个体户因违规使用消费券而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为了套现几十块钱的消费券,触碰法律的红线,甚至面临着刑事处罚,实在得不偿失!

面对薅消费券羊毛的行为,必要的法律惩戒不能缺位。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明确消费券的使用规则,堵住使用漏洞。目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监管部门关注,多地正不断完善消费券使用办法,郑州等地发布了《关于规范使用消费券有关事项的通告》,明确将追究消费券套现者的相关法律责任。

消费券不能是也不该是“羊毛党”伸手的对象,相信随着政策举措层层加码,薅羊毛的空间将会被挤压。这个过程,也必将推动消费券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惠及更多人。

 
 
(责编:董晓伟、王倩)
 

首页 | 本网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