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民法制时空|公民法制时空网 > 社会焦点 >
社会焦点
唐昌布鞋:80年坚守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0-06-09

    “复工两个多月了,做了2000多双布鞋,最近3天卖出去20多双……” 

  精神矍铄,话语爽朗,笑声不断,62岁的赖淑芳,典型的川西坝子妇女性格。接受采访时,她手里不停地针起针落,纳着厚实、酥软的白布鞋底。

  赖淑芳创办的唐昌布鞋厂,位于四川成都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考察时,与赖淑芳亲切交谈,还买了一双她制作的布鞋。

  唐昌布鞋看起来朴素、平常,然而它背后,却是赖淑芳一家几代人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与坚守。

  鞋匠的女儿进鞋厂

  唐昌布鞋是千层底布鞋的一个分支流派,起源于川西毛边布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明代禁止庶民穿靴,于是,千层底布鞋成了万千百姓的必需品,开始在民间盛行。成都郫县(现为郫都区)生产千层底布鞋历史十分悠久。不同于一般的包边布鞋,川西地区流行毛边槽眼布鞋,其鞋底、鞋帮的制作工艺比较独特。这种毛边布鞋的鞋底经过砂边处理,更加经久耐穿。

  赖淑芳是土生土长的郫县人。她的父亲赖学成,1938年开始拜师学习布鞋制作, 那时只有12岁。1952年赖学成进入灌县制鞋厂工作,1962年进入唐昌镇的郫县制鞋厂担任布鞋技师。近半个世纪的飞针走线、剪切缝合,赖学成练得一手制作千层底布鞋的好手艺,也对制鞋产生了深厚感情。1980年,大女儿赖淑芳高中毕业,适逢改革开放大潮奔涌,凭她的聪慧,本可以南下找工作,见世面,挣大钱。可赖学成对女儿说:“鞋匠的女儿,就去鞋厂吧。做布鞋也需要文化,高中毕业生,不会大材小用的。”

  就这样,赖淑芳一步跨进制鞋厂。从投身集体企业,到自己办厂开店,一干就是40年。

  传统工艺不能丢

  赖淑芳刚进厂被分在皮鞋组,厂领导见她做布鞋有两手——那是她从小跟父亲学的,又把她安排到布鞋组。

  做布鞋有3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轻松,尤其是楦鞋,很费体力,没过多久就敲打得满手血泡,疼痛难忍。赖淑芳咬牙坚持,把血泡磨成老茧。

  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查资料,遇到难处,就找父亲请教。3年学徒工满,赖淑芳已是郫县制鞋厂出色的技术人员,厂里赛技术、打擂台,准有她出场。

  赖淑芳对制鞋的热情,感染了两个妹妹,她们分别在1987年、1988年进入郫县制鞋厂。从此,姊妹三人就和做布鞋结下不解之缘。

  市场经济,潮涨潮落,令三姊妹想不到的是,她们倾注了满腔心血的郫县制鞋厂,于1998年改制解体,制鞋人员分流、下岗。

  那时赖淑芳刚40岁,两个妹妹30多岁。“改行吧,这个年龄,这个年代,饿不着。”有朋友这样劝她。可赖淑芳不服输。做鞋,早已融入她的生命。她说:“晚上只要闭上眼,千层底布鞋的制作流程,就在脑子里过电影。”

  赖淑芳和父亲有过一次深谈。父女俩都认为千层底布鞋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发展潜力,关键看怎么挖掘。父亲眼里闪着泪花说:“孩子,老祖宗留下来的宝,哪能就这么断了呢?”

  这一夜,赖淑芳无眠,窗外满天星斗,牵动着她的思绪。她想,过去郫县制鞋厂的生产流程,实际上已经是半机械化,全手工制作千层底布鞋在当地很少见了,传统工艺几近失传。如果我们从选材到工艺,都沿用传统的做法,能不能蹚出一条路来?

  第二天,赖淑芳找两个妹妹商谈。三人一合计,决定合伙开办一个制作手工布鞋的小厂。一家人居住的院子腾出两间房,作为生产空间。在迎新春的鞭炮声中,唐昌布鞋厂诞生了。

  从家门口摆摊、集市上售卖再到镇上开店,唐昌布鞋业务稳步发展。最初买鞋的主要是本地的老年人,由于唐昌布鞋舒适透气,逐渐赢得更多年轻人青睐,甚至还吸引了外地客人慕名而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赖淑芳注册了“唐昌”商标。在她看来,唐昌不只是地名,还寓意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每一道工序都不马虎

  走进古色古香的唐昌布鞋坊,两边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布鞋。“唐昌布鞋种类繁多,有槽眼鞋、松紧鞋、靸鞋、绣花鞋、绊绊鞋、懒式鞋、搭搭鞋、操鞋、窝窝鞋等20多种。”赖淑芳介绍道。从店面往里走就是布鞋制作区。“手工制作布鞋有30多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做布鞋的第一道工序是打布壳。“打布壳的选料非常严格。我们一律使用纱织很细的纯棉白布。”赖淑芳说着,和一名师傅抬出一叠白布卷,放进一个白花花的水池中。“坯布要浸泡10个小时,再拿出来甩干。时间必须泡够,否则做出来的布鞋会变形。”

  接下来,开始做黏合剂——传统的面粉浆糊。赖淑芳抓起一把雪白的面粉,倒进热气腾腾的水中,一边搅拌一边说:“这是特级面粉,没有任何添加剂。搅拌时水温必须保持在85摄氏度,如果高于这个温度,面粉太熟了,黏合性就不强;低于这个温度,浆糊生了就要发酸。”新工人进厂,这些关键环节,赖淑芳都要手把手地教。平时生产中,大多是她本人亲自操作。

  刷浆糊,粘鞋底,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赖淑芳拿起小刷子粘上浆糊,在一层层布面上来回均匀涂抹,让浆糊渗透到布层里面,不留痕迹。“布面上不能留浆糊,才能平整黏合,否则鞋底就打不平。”打布壳要用力把布打紧打密,如果打不紧就会起泡,鞋子会变形。布壳打好后,在充足的阳光下晒干,再裁剪成所需的形状,用以制作鞋帮和鞋底。

  赖淑芳说,制作鞋底是唐昌布鞋所有工序中最重要的环节。鞋底由堂底(即鞋垫)、盖板、布壳等组成。堂底为优质白棉布包裹一层棉花,有吸潮减震的作用。盖板和多层布壳纳成鞋底,切边后进行捶打,让布壳内部浆糊完全分离开来,降低鞋底硬度。经过绱鞋、楦鞋、烘干、定型等工序,再对鞋底进行砂边、剪边,一双毛边千层底布鞋就做好了。这样的布鞋穿着舒适,具有保暖、透气、耐磨等优点。

  很多人喜欢手工布鞋

  “没有政府和社会上热心人士的支持,就没有唐昌布鞋的今天。”回顾创业20余年的经历,赖淑芳深有感触。

  让她最难忘的是一个摄影师,他叫周杰。2013年7月,周杰走进唐昌布鞋厂参观,赖淑芳三姊妹对传统布鞋制作工艺的坚守深深打动了他。他用镜头记录布鞋生产过程和制鞋人的匠心,一拍就是好几年。他对赖淑芳说:“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把唐昌布鞋厂做大,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周杰的话让赖淑芳既受感动,又受鼓舞。2015年,唐昌镇政府成立非遗工作领导小组,打算为唐昌布鞋申遗。赖淑芳非常高兴,可是面对申遗所需的材料清单,她又犯愁了。申报需要提供在不同季节制作布鞋的工艺流程照片,她手里一张也没有。情急之下,赖淑芳想到了周杰。一个电话打过去,周杰答应全力支持。他很快赶到唐昌镇,从填表到准备照片,样样都当作自己的事来办。

  经过多方努力,2015年,唐昌布鞋成功申报县级非遗,2016年又被评为成都市级非遗。2017年,由郫都区和唐昌镇政府联手打造的唐昌布鞋非遗文化展示馆建成。馆内介绍了唐昌布鞋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展示了赖淑芳制作的多双布鞋样品。

  天府古镇联盟特色产品博览、成都国际旅游生活周、四川农博会……从2016年以来,唐昌布鞋在政府组织的一场场文旅活动上亮相,不断扩大影响。2018年,唐昌布鞋入驻战旗村特色商业街“乡村十八坊”。在宽敞的工坊里,顾客不仅可以选购布鞋,还能观看和体验传统布鞋制作工艺。

  后继无人是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的困境。赖淑芳也曾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唐昌布鞋谁来传承?她想动员儿子艾鹏回来接班,可儿子在国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愿意吗?她试探着问,没想到儿子爽快地答应了。“厂里不缺技术工,而唐昌布鞋正缺传承人,我是穿唐昌布鞋长大的,我不接班谁接班?如今政府对非遗项目这么重视,唐昌布鞋的发展前景一定会很好。”2015年,艾鹏辞职回来继承赖淑芳的手艺。他一边学习布鞋制作技艺,一边想办法增加高端布鞋产量,拓宽销售渠道,实体店和网店一起上,将布鞋销售到全国各地。

  为了使唐昌布鞋更好地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赖淑芳和艾鹏进行了不少创新的尝试。比如在布鞋制作中加入粘跟处理,减少后跟的磨损;与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冯桂英合作,推出精美的手工蜀绣布鞋;与郫都区非遗项目“古城棕编”结合,开发出舒适轻便的手工棕编布鞋。2019年,唐昌布鞋产量超过一万双,利润达到30多万元。

  “不少顾客认准唐昌布鞋,大老远赶来买,有的几十年就爱穿手工布鞋。”赖淑芳笑着说,每当想起这些,她就觉得越干越有劲。近两年,有10多个年轻人进厂学做布鞋。当地多次组织唐昌布鞋传承制作培训班,请赖淑芳讲课,一些残疾人接受培训后也加入布鞋厂。如今,唐昌布鞋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郫都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今年3月,唐昌布鞋厂响应政府号召如期复工。虽然疫情让销售受到一些影响,但赖淑芳心里不慌,“人总得要穿鞋,况且,有那么多人喜欢手工布鞋!”她对唐昌布鞋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引入更多新的布鞋样式,争取让更多人爱上唐昌布鞋。”

 
 
(责编:蒋波、丁涛)
 
 

首页 | 本网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