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民法制时空|公民法制时空网 > 舆论监督 >
舆论监督
“两高”亮出成绩单 彰显数据里的公平正义
发布时间:2022-03-09

2021年,审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4098件,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54.1万件,全国法院在线立案1143.9万件……成绩单背后,体现的是法治中国建设新成效。

  3月8日上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作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

  今年的“两高”工作报告有哪些看点?有关人士对此作出解读。

  严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变得更为突出和紧迫。

  最高法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人民法院严惩窃取倒卖身份证、通讯录、快递单、微信账号、患者信息等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结相关案件4098件,同比上升60.2%。法院还出台人脸识别司法解释,制止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乱象。

  最高法副院长贺小荣大法官在解读最高法报告时谈到,人民法院为保护个人信息,一方面制定司法解释、明确裁判规则,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织就了一张“司法立体保护网”;另一方面,通过典型案例审判,为维护公民人格权益树立标杆,加强公民人格尊严司法保护。

  最高法办公厅副主任、最高法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法院就是要筑起一座信息保护的‘防护墙’,让大家免受信息泄露的危险,安心享受信息社会的便利。”

  记者注意到,最高检工作报告也展现了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成果。2021年,最高检会同公安部等出台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指导意见,并协同推进“断卡”行动,针对一些在校学生涉案,会同教育部发布典型案例,开展校园反诈行动。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起诉3400余人,同比上升51.3%。

  最高检报告起草组成员、最高检办公厅副主任胡光阳表示,人民群众对网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加强公民个人信息司法保护方面,检察机关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依法从严追诉犯罪。对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涉嫌犯罪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另一方面,以公益诉讼推进源头防范,明确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保护创新、激励创造是司法的重要职能之一。

  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人民法院2021年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54.1万件。最高法出台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司法解释,在895件案件中依法判处惩罚性赔偿。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5G通信、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高新技术案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保护。明确职务发明权属争议的判断标准,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对科研人员已尽勤勉义务但因技术路线选择失误的,合理界定法律责任。

  加大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惩治力度,也是最高检重要的工作内容。

  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20个省级检察院深化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一体履职,强化综合保护。起诉1.4万人,同比上升15.4%。

  胡光阳表示,近年来,侵犯知识产权等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大幅上升,犯罪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司法办案理念、政策也要与时俱进。

  全国人大代表、最高检检委会专委宫鸣表示:“最高检2020年底部署在部分省市开展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试点,加强机构和人员专业化建设。并且,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积极构建民事诉讼多元化监督格局,推动知识产权行政检察走深走实。”

  应用技术为司法赋能

  “两高”报告显示,科技赋能司法展现广阔前景。

  最高法工作报告指出,人民法院全面加强智慧法院建设。面对疫情,全国法院在线立案1143.9万件,在线开庭127.5万场。司法区块链上链存证17.1亿条,电子证据、电子送达存验证防篡改效果明显。形成经济社会运行大数据报告220份,“数助决策”服务社会治理。知识服务平台涵盖类案推送、信用评价、庭审巡查等业务场景,为全国法院提供智能服务1.4亿次。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联动资源最多、在线调解最全、服务对象最广的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余茂玉说。

  最高检也积极运用科技助力办案。胡光阳举例说,对涉嫌轻微犯罪不逮捕的,该起诉仍会起诉,同时可以运用科技手段进行监管。比如,山东、浙江等地探索运用电子手环、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监管,取保候审无一人失联,社会在进步,不“关起来”也能管得住。

首页 | 本网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0